“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眼中的中国:

大变革,给我们更多新期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17日  01版)

  •     扫一扫 看视频

    51天,200多小时火车,行程近3万公里……两年前,西北大学留学生、来自土耳其的白振国身背行囊,独自穿越中国西部的7个省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旅途中的瞬间。

    “向马可·波罗学习,做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是白振国的心愿,他要“让土耳其人看到中国西部真正的样子”。旅途归来,他把这次经历整理成《51天中国行》一书,他说:“这次文化之旅的体验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国文化令我如痴如醉!”

    如今的白振国,不仅成了“中国通”,还将他的表哥和妹妹都带来中国留学。几年里,他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即将召开的十九大也被他看作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白振国所在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有高校108所,近年到这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籍师生越来越多,他们在发挥双向交流作用的同时,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波斯语外教家乐来自伊朗。他告诉记者,10年前的伊朗,很多人会去西方,但很少有人愿意到东方。10年过去了,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家乐,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省市。他在中国读完博士,并在西安扎根,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中国生活。

    家乐感慨“中国的发展变化如此之大”。他在伊朗国内的朋友,对丝绸之路发端的中国越来越感兴趣,家乐常常会面对各种各样有关中国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比如“未来的中国,会实现怎样的超越”。

    “将伊朗文化带给中国学生”“写文章让伊朗人了解中国真实面貌”是家乐正在做的两件事。而他的学生正一批批走出校园,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专业人才。

    家乐任教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很多小语种专业。在家乐看来,这里已成为一个文化的“交流中心”。每年,从这里走出的波斯语专业学生有30多人,“在中国是最多的”。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波斯语专业的就业“非常容易,很轻松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而看到前景的家乐,期望能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他常在网上搜索有关“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的新闻和信息,也希望“能在未来留在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作出更多的贡献”。

    生活的便利让俄罗斯姑娘朱莉亚爱上了中国。公交四通八达、微信随时沟通、网络随时购物……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变化正带给她前所未有的体验。

    朱莉亚正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习中文,她告诉记者,“一带一路”让更多中国人走进俄罗斯,也使她的未来有了更多选择。比如她可以回国教中文,也可以在中国教英文,她还考虑将来在中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她的同学“孟浩然”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个来自土耳其的小伙有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在孟浩然看来,“高铁”是个神奇的交通工具——不论天气如何,它的出发或到达时间都没有变化。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神奇”事物让人们的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孟浩然抱有期望——他希望土耳其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好,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作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他希望两国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奖学金项目,让更多希望来华学习的人实现愿望。

    为迎接十九大,尼泊尔留学生米兰还和他的同学一起专门筹办了一台晚会。“节目还在排练中。”米兰说,他将穿上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上台表演。

    受曾在中国工作的父亲影响,米兰两年前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两年间,米兰亲眼目睹了这里的河水变清、河面变宽,公园里的绿树越来越多。

    “‘一带一路’正为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希望。”白振国感叹。

    今年,白振国还有个好消息:他受聘为西北大学校长助理。“近3万名学生的学校,能让留学生担任校长助理,可见学校的包容度。”白振国认为,这样的“包容”体现在中国文化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一带一路”同样也是“包容心”的体现,“它给了中国和更多国家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机会”。

    白振国希望未来能留在中国,他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再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视频公司,“让土、中两国导演共同拍摄的影视作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也使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白振国的表哥白宇新,正在将作家贾平凹的《秦腔》翻译成土耳其语,以促成两国的文化交流。白振国还为他刚到中国学习不久的妹妹,取中文名为“白鹿原”。

    “希望丝绸之路能够稳定、延伸,给更多国家带来和平与发展,并祝愿‘中国梦’早日实现。”白振国说。

    本报西安10月16日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