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怎么理解?”瘦瘦高高的德国青年代表莫里兹鲁道夫,一逮着机会就问中国青年代表靳呈伟。靳呈伟是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他嗓门大,自带“扩音器”效果:“我觉得核心是共建共享共赢……”
这是在德国汉堡市举行的第六届“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中的一幕。10月15日~10月21日,中德双方共30名优秀青年围绕“变革中的世界秩序:中德关系的新机遇”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媒体等领域的学习研讨。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共同举办。
德国青年代表建议“一带一路”建立“多边”框架
莫里兹鲁道夫正在写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10月18日的分享环节,他用大量数据和图像资料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连接状况和地缘环境,着重指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紧接着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宏禹的分享。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的重要抓手。
之后是形式新颖的角色互换分组讨论。中国青年代表被设定为德国经济部和欧盟委员会的官员,讨论的主题是商定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的方案。德国青年代表被设定为中国发改委官员和中国企业家,需要讲好被欧洲人认可的“一带一路”中国故事,寻求经济、外交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听完4组代表热烈讨论后提出的政策建议,德国前驻华大使、交流营德方主持人施明贤大步走上台,高兴地说:“即便结果仍然显示出本土思维惯性,但是这种换位思考和深入讨论是我们人心相通、政策融通的理想起点。”
王宏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德国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很清晰深入,他们非常看重“一带一路”的实际效果。
在一些德国青年代表看来,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多边”的框架,中国则要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专门对接这一倡议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期待中国为全球经济合作及秩序作出供给性贡献
在交流中,中德双方青年代表普遍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相通,双方合作广泛。
10月19日,中德青年代表在德国汉堡港参观访问。汉堡港口管理局对外事务部负责人伯恩哈德说,港口是全球物流变革中的交点。作为欧洲第三大港口、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注重发展与中国港口的关系。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国企业的关系对于德国至关重要。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世贸组织法律处副处长姚晨曦介绍说,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9657个,实际投入294.8亿美元;我国累计对德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108.5亿美元。他认为,当前中德贸易结构有待改善,中国向德国主要输送中低端产品,而德国向中国输送的是高端产品。
德国巴斯夫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伍德克则指出,如今欧盟国家意识到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产业链的上层,这无疑给欧洲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他认为,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领导,不能单靠体量,而是要积极为全球经济合作及秩序作出贡献。
德国外交部东亚事务部副主任托马斯威默认为,当前世界秩序面临变革,中德合作有很大潜力,德国从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看到了机遇,当然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参与。
年轻人要学习对方的历史文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承担起了责任。中国青年代表李岐霞说,当前中国对企业环保的要求比美国、德国还高,她所在的江阴澄星实业集团刚投入10亿元“建了一条环保线”。在场的一位德国青年代表瞪大了眼睛,表示这很了不起。
中国的崛起和巨大的市场让很多德国人佩服,但也有德国青年代表提到,一些德国人担心中国会买光德国的高科技,而且一些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不实。
莫里兹鲁道夫认为,消除分歧需要时间,年轻人要互相学习对方的历史、文化,多一些像交流营这样的活动增进了解、互信。
“政治家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交流的成效还要看年轻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董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今年起交流营的形式有进一步创新,更加注重充分讨论交流,体现专业化和持久对接两大特点,为中德两国未来行业发展培育人才,今后每年会为营员举办两场活动,共同研究国际问题,建立长期的联系。
中国驻波兰、意大利、印度前任大使孙玉玺,担任此次交流营的中方主持人,他认为研讨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年轻人在活动中结下了深情厚谊,在未来事业发展、国家发展中合作共赢。
“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希望你们为世界的改变作出贡献。”施明贤对中德两国青年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