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工作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上海“智慧公安”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02月13日  03版)

    1月31日正午时分,上海市人民广场地铁站,人流如织。地铁安检员熊瑛盯着眼前的智能安检设备,看着一个个乘客的包从屏幕上“通过”。“干安检员4年多了,值班时,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熊瑛说。

    作为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的一名工作人员,熊瑛所在的岗位与上海“智慧公安”建设“大客流预警疏导”系统密切相关。

    上海共建有16条轨道交通线路,车站389座,运营里程666公里,日均客流1000余万人次。为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上海市公安局围绕“最有序、最安全、最干净”的城市治理目标,全面部署和开展智慧公安建设,积极应对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大量风险挑战,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大客流进行“智慧”疏导

    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辖区内南京路、外滩、豫园、田子坊等旅游热点区域众多,每到重要时间节点,就会有大人流聚集,安保压力巨大。

    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以“智慧公安”建设为契机,探索在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对大客流进行“智慧”疏导。

    2017年12月31日晚,外滩迎新年活动进入倒计时。面对汹涌而来要到外滩“吼一嗓子”的人流,从当天16时起,全体安保力量上岗,对南京东路实施交通管制,并对外滩江堤部分通道实施“只下不上”措施。

    谈及当天值勤现场,黄浦分局指挥中心指挥长蔡立新说:“当时,以外滩江堤为中心,在整个安保区域沿线布置人流疏导警力,全线都在客流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覆盖之下。”

    “以前都凭目测估算大概有多少人流。”蔡立新表示,经过几年实践,黄浦分局已经建立起较成熟的“客流监测与预警指挥系统”,基本实现了对短期客流趋势的预测。

    2018年1月11日上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因信号设备故障,佘山站至松江大学城站区段列车限速运行,发车时间延长,造成9号线部分车站出现集中大客流情况。

    轨道公交公安通过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第一时间发现大客流预警信号,及时通知车站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开展客流疏导、治安秩序维护等工作,有效应对了此次因运营故障引发的车站及周边集中大客流。

    据上海市公安局轨道公交总队副总队长陈华介绍,在“智慧公安”建设中,上海轨交公安会同地铁运营企业,整合无线网络、闸机票卡、视频智能分析等多种手段,先后在豫园站、人民广场换乘站试点闸机票卡与智能视频相结合的大客流风险监测系统。

    经试点,该系统采集客流已基本契合实际客流曲线,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流量客流采集准确率达到96.6%。

    “智慧”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2016年3月21日,由上海市政府主导、市公安局牵头建立的“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反诈中心”)投入试运行。该中心由公安、在沪商业银行、通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组建而成,并合署办公。

    这是个一体化运作的刑事犯罪研判打击平台,实现对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统一受理”“统一查询”“统一封堵”和“统一查处”,打破了各警种、部门、行业之间的壁垒,集科学指挥、大数据研判、警社企联动机制于一体。

    2016年7月27日,上海反诈中心研判发现,一名70岁的上海老太太王某某是电信诈骗潜在被害人。于是,中心的董建平等3名民警立即前往王某某的居住地。同时,中心通过市局指挥中心联系属地普陀分局石泉路派出所民警上门劝阻。

    到达王某某家后,董建平发现她不在家,老伴称她去银行办事了。民警详细解释了具体情况,让其爱人立即电话联系王某某,不要进行任何银行业务操作。

    随后,董建平和同事立即赶到王某某所在银行,开展劝阻工作。在民警的耐心解释下,王某某终于相信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并称“要不是民警及时赶到,我就要将卡里的40万元存款汇出去了”。

    2017年8月15日,上海反诈中心制定并下发执行《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潜在被侵害人开展联动劝阻工作规范(试行)》,在中心工作人员挖掘并远程劝阻“潜在被害人”后,指令属地派出所处警见面和二次回访。

    据统计,自上海反诈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破获“11·28”虚假提升淘宝店铺排名网络诈骗案、“1·11”系列虚假办理信用卡电信诈骗案等公安部督办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0名,串并涉及全国案件4100余起。

    “智慧公安”是一棵“参天大树”

    上海“智慧公安”建设,让传统的警务模式向现代警务模式转变,让勤务模式更加精准高效,通过“云端支撑”,向民警精准推送异动、隐患、风险和警情,处置更加就近、精准。

    上海市公安局科技处处长陈超表示,上海“智慧公安”建设,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融入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和“智慧城市”发展愿景,带动公安工作的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同时,打造“感知泛在、研判多维、指挥扁平、处置高效”的精准警务,全面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

    目前,上海市公安局已初步规划完成“上海‘智慧公安’5年建设规划”,到2022年,深度开发、深度应用各类系统模型,形成“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多模型,泛感知、泛应用”的工作格局。

    “按照‘边规划、边行动、边完善’的工作思路,我们启动了首批22个技术成熟、实战急需的重点项目。”陈超说,“着眼于未来具备强大数据容纳能力、毫秒级响应计算能力的发展目标,采用租赁云服务方式,上海已初步建成上海‘智慧公安’数据中心,为城市大脑提供强大运算能力、异构存储模式、快速响应能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目前上海杨浦、徐汇等地居民小区先后开展“智慧安防社区”建设试点,违法犯罪案件显著下降。虹口区白玉兰广场、黄浦区南苑小区采用高层建筑智能化火灾防控模式,实现“零火灾”。穿戴式智能警务终端基本完成样品试制,水下作业机器人已在苏州河皮划艇马拉松赛事安保等工作中试点应用……

    “智慧公安的建设,筑牢了城市公共安全的‘底板’!”上海市公安局负责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智慧公安’是一棵参天大树,沐浴在‘智慧城市’的阳光下。数据中心是土壤、超算中心是树根,平台是树干,系统是树枝,模型是树叶,泛感知是肥料,泛应用是花朵,内嵌‘大脑’(人工智能)和‘血管’(网络)。再配上一个保健医生(保障体系),加上充足的水分(民警的责任心和创造性),最终将结出现代警务流程再造和现代队伍管理升级两大果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