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算增收账,更算生态账、长远账”

重庆万州:原生态成为“金名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5月15日  02版)

  •     扫一扫 看视频

    斑鸠在密林中展开翅膀,布谷在山涧之上婉转歌唱,32岁的陈孟杰微笑着提醒员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山林里的花鸟树木,尤其是那些野鸭、苍鹭的蛋绝对不能去碰哟!”

    “别去惊扰,让它们安心地在这里安家。”这位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盼望,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梦想的“池海”能够再现儿时的野趣,“美得跟梦幻仙境一样”。

    这是他的老家重庆市万州区弹子镇新袁村。2005年,陈孟杰考上中国农业大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踏上去往北京的旅途。他一度以为自己就此“跳出农门”,将在城市打拼自己的未来。

    大学毕业后,他到一家不错的企业上班,待遇优厚。可是,他渐渐发现那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

    2015年,中国政府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新袁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5200元,全村建卡贫困户有89户295人,村里人盼望能有带头人领着大家脱贫增收。

    “我总会想起儿时在那片山林中奔跑的快乐,空气都是甜的,可是,家乡现在却陷入荒凉,家乡的贫困呼唤我返乡。”陈孟杰和父母商量,自己是学农业的,想回老家创业,带动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他的父亲白手起家创立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建筑公司。父亲品尝过创业的辛苦,不希望儿子“再遭罪”。但陈孟杰说服了父亲:“长远地看,老家有这么好的生态,只要保护好,做农旅融合产业就必然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朝阳产业。”

    2015年年底,陈孟杰辞职,回到家乡组建公司。

    彼时的新袁村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交通基础差。一多半的村民选择离开村子,到外面打工。

    而陈孟杰看到了村里的发展机会:这片深山远离工业污染,“这不就是做原生态旅游、有机农业梦寐以求的场所吗”。

    在陈孟杰眼中,大自然给了新袁村丰厚的馈赠:长池水库与山脉相互咬合,形成了众多的库湾,水库里形成的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同时,在水库周围的山坳里,呈放射状分布着大约500个池子和梯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因为高差而形成了一定的梯度,看上去显得格外灵动。因为水池众多,接天连碧,陈孟杰颇为自得地为其取名“池海”。

    当地的传说为“池海”增添了韵味。传说李白路经三峡时,听说这里的山能远眺蜀东四县,山梁上住着樵夫,日暮沽酒,绝粒不食。于是,热爱美酒的诗仙兴致勃勃地前往造访,却遇上了大雾,没能找到那位樵夫,却留下《访樵人不遇》的佳句:“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陈孟杰把一些梯田深挖成水池,新建整修400余口池塘,其中一小部分用来生态养鱼。“我非常强调生态,绝不为了养鱼而坏了水质,每亩只投放两三百斤鱼,投放密度低到堪称‘外行’,因为其他的养殖户每亩都会投放一万斤左右的鱼”。他说。

    有人建议他用长池水库来养鱼,他拒绝了。长池水库水域面积近600亩,周边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源,是临近几个镇的饮用水源。“这个水库的水质绝对不能破坏,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在另外的一些水池里,他栽植了300亩荷花、太空莲、水果藕,每当荷花盛开,绿水青山之间就被点缀上新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

    在一些此前被撂荒的土地上,他种了果树,既做了绿化,又让旅客能够享受采摘的乐趣。

    “池海”承载着陈孟杰构建乡村旅游的期待,他的愿景是打造出国家级湿地公园。3年来,陈孟杰在这个项目上投入2000余万元,所有的工作都以“保护”为基调。“宁愿慢一点,也要保护规划区内自然景观的原始和完整,杜绝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

    如今,在池海长期栖息或迁徙时居留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野生水鸟有1000余只,包括鸬鹚、鸳鸯、绿头鸭、白鹭等。

    陈孟杰有更广阔的远见。为了保护好这一方水土,他与新袁村村两委一起,与村民商量后制定了村规民约。

    这份规约条款很细,特别要求村民爱护景区财物,保护野生动植物,不能损坏景区的古今建筑、雕塑及园林景观;不得乱砍乱伐,特别是不得故意破坏珍奇植物和砍伐名木古树;生产、生活污水应经生化或沼气池处理后集中排放,保护好水资源,提倡清水养鱼,严禁向水库和池塘内施撒化肥或其他有机物质;讲科学、重健康,提倡种植环保农作物,做到无污染、无公害。

    去年,池海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餐饮娱乐住宿的直接收入达30万元以上。

    陈孟杰带头养殖生态鱼500亩,并将修建好的池塘让村民养鱼,发展了32家专业养鱼户,实现收入36万元。

    他引进蔬菜经销商,合作建立绿色蔬菜瓜果基地,无偿将已流转的土地给村民使用,带动村民种植蔬菜及野菜等,增加村民经济收入;采取与村民合作的方式管理水果园。

    他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约60个工作岗位,带动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扶持本村建卡贫困户8户29人。

    相对于巨额投入而言,现在的收益显得微不足道,但陈孟杰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要保持这份从容和定力。在万州,还有更多像他一样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人,坚持在改善生态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好生态变成“金饭碗”,不为一时一地的收益而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

    69岁的杨元太曾在建筑行业掘得第一桶金,如今,他选择在生态农业、文旅结合的领域进行二次创业。

    杨元太的家乡在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在唐代曾是宫廷荔枝特供地,传说杨贵妃曾“五临”武陵。杨元太在有上千年荔枝种植历史的老家打造“大唐荔园”,试图让游人和食客“梦回盛世唐朝、感受山水林园、穿越峡谷湿地、品味荔林花海”。

    他流转了下中村1500亩土地,种植了桂圆1000亩、特色荔枝100亩、优质枇杷200余亩、优质蜜柚200亩,同时推进文化旅游观光体验。

    下中村是典型的移民村,杨元太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打工的机会,“在这里干活的还有80岁的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除草施肥等工作”。

    他小的时候,村里的荔枝树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鲜红的荔枝格外可口,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味道,后来那片果园被淹掉了,老家大片的田地都被撂荒,这么好的土地被荒废,实在可惜了,所以,虽然我年事已高,但还是要努力把家乡的土地利用起来,把家乡的环境整治好”。

    万州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农村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55%以上。

    “生态”是万州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如今,万州正在加快打造长江上游“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型农业。全区现有农业企业1400多家,农村合作社1272个,家庭农场1019户,新型职业农民1615户,他们咬定绿色转型,致力于让农业回归绿色本色,既算增收账,更算生态账、长远账,深挖“养眼洗肺”功能,让“生态+农业”在万州落地生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