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通
扫一扫 看视频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培莲
视频编导:王培莲
文稿编辑:蒋韡薇
-------------------
因为选择,25岁的董路通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
在校园招聘季,毕业生们辗转招聘会,期待能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公费师范生董路通而言,他心里的好工作不是当下的“普遍标准”。按照公费师范生就业政策,他可以回户籍所在地北京,并找一份带编制的工作,但他选择签约大别山革命老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
老师和同学们说,他的选择“简直是现实世界的一股清流”。但董路通只是觉得,这个选择更适合自己。
当年高考报志愿时,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北京,而董路通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因为这所学校招收公费师范生。最终,他以超出一本线67分的成绩,考上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这所学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让他更加确定这就是他要来求学的地方。因为他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出生在北京农村的董路通,家境并不富裕。幸运的是,成才路上有几位好老师给他关怀和鼓励,照亮了他的求学路。老师的垂青与提携,让他心怀感恩,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为人师表”的种子。
尽管已经与一些老师失去联系,董路通还是记得老师带给他的温暖。小学时,有一次董路通生病,班主任老师给他感冒药和温水,督促他吃药。类似这样的记忆一直存在他的心底。
这些老师并没有多高超的教学技能,却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董路通看在眼里,心向往之。他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站在讲台上,发现学生们的需要并施以援手,引导他们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我来上大学前,没想到师范院校的男女比例悬殊这么大。”董路通笑着说。他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一直在学校上学,毕业后又要去学校教书,一辈子可能都要在学校里。当得知公费师范生也可以参军入伍时,董路通赶紧报名,只为让自己的青春能有更多历练,也为日后从教做准备——做一名有韧劲且阳刚的数学老师,为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
在通过了政治、身体等条件的严格筛选后,董路通成为守卫边境城市丹东的一名武警战士。
“当兵就是去吃苦的。”两年的军旅生涯,董路通很刻苦地训练。他的400米障碍跑成绩在两分钟以内,5公里跑能和老兵们一比高下,政治理论考试常是第一名。
有一次,上级检查“单杠二”项目的训练情况,董路通主动请缨打头阵,一口气做了10多个,右手掌被磨掉了一大块皮,自己事后才察觉。战友说不用这么拼,但他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义务兵,就得做出点样子来。
因为综合成绩表现优异,入伍第二年,董路通被选拔进入机动大队的特战中队,训练难度和体能要求都更高了。
在特战中队,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后便是一趟5公里负重跑,之后是高难度的技能训练,下午和夜训时还要分别跑10公里和5公里。每次带着钢盔跑步时,头顶和钢盔里侧来回摩擦的不适感,董路通记忆犹新。
等到一天忙完,已过深夜11点了,有时还会再站两个小时夜岗,睡下没多久,起床的号角声又再次响起。
最疲惫的时候,董路通也会和战友调侃,“在大学里多好,何必来这里遭罪”。“吐槽”之后,一切仍要继续,他明白,“既然走不了,就得努力做好”。
因为技能和素质过硬,董路通还被选拔参与执行多次安保、救火和抗洪救灾任务。
2018年5月,他参与了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山火扑救行动。在去救援的路上,没有救火经验的董路通很忐忑。赶到现场时,他看到自发救火的群众,从火场出来时都是一脸黑灰。往着火点靠近时,戴着面罩的董路通感受到一阵阵热浪袭来,尽管穿着防火靴,脚底还是被烫得不敢着地。
克服恐惧的勇气来自和战友们并肩战斗。当背着风林灭火机,和战友们站成一排向山火进发时,个人的能量和勇气瞬间被激发出来,这是董路通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感受。
有一处火情在山崖边上。山崖不仅陡峭,上面还覆盖着很厚的落叶,容易踩空,不好靠近。董路通主动要求上前,背着风林灭火机,手持灭火弹,试探着一点点上前。在战友们的配合下,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把火扑灭。
2018年8月,董路通参加了丹东东港市的抗洪救灾行动,负责转移群众和抢运物资。因为要时刻保持军容风纪,军装外面一直套着救生衣,汗水湿透了也不能脱。董路通和很多战友的后背都长满湿疹,又痛又痒。但在救灾的紧要时刻,必须得靠意志战胜痛痒。
在特战中队的一年,董路通切身体会到,做事要拼尽全力,做到最好。退役时,和他曾经在电视里看过的情景一样,他抱着战友们哭了一场,告别他两年来流血流汗的青春和患难与共的战友。
“在军营历练过的男生,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张佳宁,对穿着退伍军装再次回到校园的董路通印象深刻。查寝时,她发现董路通还是习惯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平时上课,董路通是教室里坐得最笔直的那一个。他还是习惯留着平头,把衬衣扣子系到最上面一颗。
回到熟悉的学校,曾经的同学已经毕业离校,面对新的同学和老师,董路通感觉“恍如隔世”,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中断了两年的学业,重新学起来并非易事,尤其是数学专业课程。
“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先成为一名好学生。”董路通开始了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埋头追赶学习进度。在他看来,读书是幸福又舒适的事,比部队生活要轻松许多。
董路通经常在课下追着老师提问,一位任课老师曾经发微信朋友圈夸赞他“眼神清澈坚毅,学习态度端正”。
通过一年努力,他的成绩提升不少,排到中上游。“能赶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东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任丽涛说,学院的学业压力和难度很大,很多同学会有挂科的情况。
大学的每个暑假,董路通都会去支教。大一暑假,他跟随学校的公益支教团到山东菏泽市牡丹区的通古集小学支教21天。尽管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董路通还是惊讶于村里泥泞的土路和破旧的校舍,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那次,董路通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并教孩子们趣味数学。他觉得,在短暂时间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比补课有意义得多。
山东的支教结束后,他又继续赶到吉林省德惠市刘家一中支教12天。乡村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望,让董路通逐渐体会到老师这个职业的意义。
学生们会在快分离的时候,表达对董路通的喜爱。有的学生撕下作业本的纸,写上最想对他说的话,或者把写好内容的纸折成千纸鹤送给他。
“是您让我觉得数学很有趣”“董老师,您能不能留下来?”孩子们希望有更年轻、更专业的老师来教他们。支教结束前,几个孩子围着他,其中一个拉着董路通的衣角,试图挽留他。
孩子们最直白的情感表达,让董路通每每想起,就觉得应该为他们多做些事。每年暑假,董路通大多把时间用在支教上。与乡村孩子相处的经历,让董路通找到了未来想从教的方向。
他父亲的家乡在湖北麻城,是国家级贫困县,董路通也曾在那里生活和学习。2019年暑期,他一个人主动去麻城市第一中学自荐求职。在试讲后,董路通被留下来,和校方签了约。
“我们努力学习,无非就是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好工作、好出路。”同学于悦觉得,董路通放弃北京,选择去贫困山区,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
“大北京人才济济,不缺我一个。”在董路通看来,教师不是发家致富的职业,到教育资源缺乏的地方教书,可以发挥更多的光和热。他介绍说,麻城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在那里有很多刻苦学习、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生,“能去那里教书,是一种幸运”。
2019年9月10日,他作为公费师范生代表,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虽然不是去领奖,但作为参会代表,董路通也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这样的机会,董路通觉得既是荣誉更是鞭策。不仅如此,他还真切感受到国家对教育事业和教育人才的重视。
这次参会,他认识了一些去领奖的、扎根基层的教师。去北京之前,董路通就想好,要珍惜机会,多向这些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可以在艰苦的地方坚持教书几十年?”这是董路通最想问的问题。
“习惯了,那里更适合我。”很多去领奖的教师都这样回答。
没有豪言壮语,看似一句简单的答复,让董路通觉得真实并肃然起敬。这些基层教师已经成为他日后工作的榜样,也激励他不断提升各项能力和素质,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董路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当面临人生重要的选择时,问问自己的内心,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董路通说,这就是他做取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