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安放“空巢青年”的孤独

木子沙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07月31日  02版)

    自从“空巢青年”这个词流行后,我有时也用这个词来自嘲一下。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这也是我的真实生活状态。大城市里,“空巢青年”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日渐庞大的群体。缺少家庭生活,缺乏情感寄托,工作和生活的界线也变得十分模糊,我们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品啜着专属于自己的孤独。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社交疏远成为一种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而这种类似的疏远却是“空巢青年”一直以来的常态。我不得不居家隔离、在家办公,我有了更多独处的时光,也意味着会有更多机会直面自己的孤独。原本习以为常的“独自”,辛苦建立起来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平衡,也因疫情来来袭而打破。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的生活节奏也渐渐回归到接近疫情暴发之前的状态,新的平衡在悄悄地形成,原先用来排遣孤独的方法开始继续奏效。说到底,这种始终伴随着我的孤独感根本无法逃避,也无处可逃,只能面对,找到可以安放的空间。

    孤独感从何而来?首先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孤单状态。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漂泊,家人不在身旁,租住的房子里缺少家的温暖,生活局限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维度压缩成几点一线,有时难免会顾影自怜。

    在“996“变成标配、加班成为常态的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以“社畜”自嘲,这自嘲中多少有几分无奈。我也异常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守候和陪伴,对爱情和婚姻抱有很高的期待,但这种渴望却无法得到满足。这次疫情,让我有机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更深刻的反思,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

    孤独虽然始终伴随在身边,但我渐渐适应了它的存在,学会跟它握手言和、和谐相处。无法与家人团聚,见不到家人,我增加了给妈妈打电话、视频聊天的频率,听一听她熟悉的声音,看一看她熟悉的面孔,也让我觉得自己并未离开家乡、远离亲人。

    疫情期间,电话里一句嘘寒问暖的问候,视频中一次亲切的交谈,都显得尤为珍贵。至于对爱与被爱的渴望,有时可遇不可求,不如将其转变为积极生活的心态,多用心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等待着美好的另一半的出现。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朋友之间的相互关怀、时常的心照不宣、偶尔的守护陪伴,都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温度和色彩。上个周末,我还与三两好友漫步在颐和园中,观湖赏荷,谈天说地,“空巢青年”有必要不时和朋友“抱团取暖”。

    孤独感并不一定会导致悲观,它也可以成为看清自己后继续前行的动力。尽管生活浩大,城市喧嚣,孤身一人能量有限,出租屋内空间狭小,但我相信,只要真实且认真地生活,孤独感的苦涩中就会慢慢生出甜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