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创刊一周年:

总有阳光在路上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1月14日  09版)

    告别令所有人难忘的2020年,《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迎来了一周岁生日。

    这一年,出行领域和国内各行各业一样,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2020年过去了,人们想必会对这两句论述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年,出行领域的无数年轻人和各条战线的青年奋斗者一样,在时代之问面前交出了用青春热血写成的答卷。一批批志愿者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企业复工复产的日程表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一位位扶贫干部在田间地头忙碌,为了带动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而奔走;一个个青年工程师活跃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年,出行领域的一家家企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它们一边“守土有责”,在艰难中按下重启键,用出色的经营业绩保障“六稳”“六保”,为社会创造财富;一边积极配合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从转产防疫物资到助力脱贫攻坚,从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找到自身定位,到以创新开启“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

    幸运的是,新生的《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不仅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用一篇篇深度报道、一条条视频影像成为参与者和记录者。

    2020年,我们既关注了全国两会、进博会、北京车展和“中国制造日”等每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探讨了“放宽汽车限购”“返乡就业”等关乎青年发展利益的重要话题。

    事实上,人类出行方式本就进入了一场百年难遇的科技革命,尤其是在刚刚开启“十四五”规划的中国。

    统计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期末,我国铁路运营的总里程达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约为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同样稳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快递业务的总量和增速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

    据测算,在我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铁路运营已覆盖99%,高速公路覆盖了98.6%;高铁运营覆盖了95%的10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241个民用机场则覆盖了92%的地级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交通对于加强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日益重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年底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强调,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坚持先行引导、适度超前原则,保持一定发展速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该白皮书强调,创新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人才支撑。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毫无疑问,无论是打造智慧出行,还是实现交通强国,都离不开中国青年的力量和担当。当交通强国新征程的接力棒交到这一届青年手中时,新时代的光荣也在指引着更多奋斗者。正是这种新的使命和愿景,让《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在一年前正式创刊。

    2021年,《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仍将秉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承载“行者致远,读懂未来”的使命。我们既关注出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青年生活的影响,也要致力于成为联结业界与青年的纽带。我们渴望与业界和广大青年一起解读汽车强国梦,共同探索智慧出行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将企业对人才的诉求真实地回馈给青年学子;一边帮助青年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理性的选择,并为“大出行”行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试图将每一个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与中国青年奋斗成长的个人际遇相结合。我们希望,由《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端出的一道道“好菜”,既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亲切感性和认同感,同时也成为2021年的一份底稿。

    毕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总有阳光在路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