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手记

爸妈太会“讲道理”

小月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26日  06版)

  •     视觉中国供图

    希望父母多倾听,对自己的感受给予回应,对自己的意愿给予尊重,这其实是 “叛逆”的实质。

——————————

    小S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在我印象中,他成绩优秀,很有个性,总是坐在教室最后面,有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不知道在说啥。

    心理课上,我关注过他,觉得他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理性和克制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心理课也没有太多兴趣,总是“争分夺秒”地写作业。

    这天,他却是哭着被班主任带到咨询室的,班主任有点儿生气地说,他最近状态不好,好几位任课老师都反映,他的卷子上明明写了正确答案,却反复划了写、写了划,导致卷面混乱。班主任找他谈话,小S情绪激动,坚持说自己并不想这样,但控制不了,委屈得哭了。

    我递给他纸巾,让他先平复一下情绪,慢慢讲讲事情的原委。小S说,这种情况起初是在一年多以前,自己从父母的书架上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大致是说如果立了海誓山盟又没有兑现,会遇到糟糕的结果。从那以后,想起这句话就感到情绪紧张,总提醒自己不要随便立誓。最近写卷子总是划掉的现象开始于两个月前,觉得写字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思想注入进去,忍不住胡思乱想,又担心自己的思想被人知道,所以就会反复划掉重写,而且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

    我听到他说的这些类似“强迫”的症状,猜测可能是他内心的感受得不到释放的躯体化反应,但我确认了目前并没有泛化,于是想先通过咨询看看效果。

    我反馈说:“小S,听了你的叙述,我觉得你最近过得很不容易。看得出你也为这个问题挺着急的,思考分析了原因,也努力作出了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也让你很委屈。”

    说到这里,小S的眼泪流了下来。我问他:“如果你的眼泪会说话,它想表达什么呢?”小S显然对我的问法感到有些困惑,尽管我又重新解释了半天,他也没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出来。于是我回到事实层面,尝试询问他在家跟父母沟通情况怎么样。

    小S告诉我,父母对他很关心,但因为3个人都很忙,并没有很多时间交流,更不会“浪费时间”关心别人有什么“感受”。一家人只有吃饭时间讨论一下当前社会热点什么的。小S说,父母工作勤奋和努力,给自己做了很好的示范。父母也不断鼓励他好好学习,大概每月抽出一小时专门讨论他的学习,主要是他自己汇报近期学习情况,分析问题,说说计划,父母则给予一些建议和鼓励。

    我问小S,爸妈是如何关心他学习的呢?他说,一是鼓舞士气,比如现在小S在年级排名稳定在第二,爸爸会说:“儿子,你一定要瞄着第一名奋斗,没问题,你一定能做到。”再有是对他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要专、要深,就像一根针似的扎进去。”小S在复述爸爸说的这些话时,动作、表情、语气都还原得惟妙惟肖。

    “爸爸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呢?”我问。

    “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对,特别有道理。我爸讲道理的时候旁征博引,特别能说。”

    “能具体说说吗?”我问。

    “比如爸爸说学习要劳逸结合,让我有空就去跑步。他说身体是革命本钱,没有强健的体魄怎么更好地学习呢?历史上这样的先例很多,毛主席如何游泳,岳飞如何习武等,引经据典能说半个小时。”

    “听爸爸说这些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呢?”我再次追问。

    “我没有反驳的理由,只好照做了。”小S说。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你内心有点儿抗拒,对吗?”我澄清他的感受。

    “不不,我理解父母只是不希望我走弯路,所以才把他们的经验都告诉我,我不想反抗他们。”小S连忙解释。

    我笑了:“你别紧张,我并不是想声讨你父母,只是希望你体会到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去压抑,因为你的感受很重要。你说到父母不希望你走弯路,所以把经验教训都告诉你。我感觉这挺像我们心理活动课上,把活动都取消,只把最后的结论和道理告诉你们,你觉得效果如何呢?”

    “嗯嗯,您这么说确实很像。心理活动课如果没有活动就没意思了,道理肯定大家都不爱听。”小S放松了一些,继续说:“其实我也感觉我父母说的那些道理,我只是脑子听懂了,心里不太明白。”

    “脑子听懂了,心里不太明白。这个感受很重要,能说说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吗?”我追问。

    “心里可能不太高兴,因为它很迷惑。”小S说。

    “很棒,你贴近了自己的感受。‘不太高兴’和‘迷惑’就是描述你情绪和感受的词,能再多说一些吗?”我继续追问。

    “我现在心里挺高兴的,因为好像心里的感受从来没被这样重视过。”说到这里,小S再次流下了眼泪。

    “嗯,真好,这样的体验很珍贵。”我鼓励他。

    后来,我们继续聊了聊他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讲理”,而不是“讲情”,所以之前没太重视对他感受层面的回应,小S也说,能看到自己的感觉很舒服、很开心,希望以后多看到自己。

    咨询告一段落后,我跟小S的妈妈做了沟通,希望妈妈能在感受层面多关注和帮助一下他。妈妈也表示之前的确没注意,这样的提醒很及时,也很难得。

    几天后,小S的班主任反馈,他在这次咨询之后放松了一些,笑容多了,自言自语现象有了改善,乱划卷面的情况也好转了很多。小S还特意跑到咨询室,探着脑袋问我:“老师,我心里不舒服的时候还能找您聊聊吗?”“当然可以啦,心里舒服的时候也欢迎你来啊。”我回答道,他开心地离开了。

    咨询师感悟:

    工作中碰到类似小S的学生很多,他们的父母学历高、能力出众,靠着不断拼搏一路走来,对孩子也寄托了很高的期待。他们擅长讲道理,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让孩子在佩服的同时也会遵照执行,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表现也会比较优秀。但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对父母的“输入”感到不太舒服,希望父母多倾听,对自己的感受给予回应,对自己的意愿给予更多的尊重,这其实是 “叛逆”的实质。

    这类父母通常是开明的,文中小S的家长就是这样的典范,他们了解到问题所在后,积极地反思和调整,让孩子心理能量得到舒展,自我意识顺利成长。希望这样的父母越来越多,给孩子的成长妥帖护航,让孩子成绩优秀的同时,也拥有内心充盈的幸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