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华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全新升级的“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云”就业服务,进一步破解高校就业难题,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让信息化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推动高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推动就业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党和人民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成效性指标,抓住就业信息化这个“小切口”,将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进而带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复杂,推动就业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
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极为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重点,抓住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就业大局的关键。然而由于业务壁垒、数据孤岛问题仍然突出,仅仅依靠传统信息化手段,难以解决校企供需互动、人岗精准匹配、职业生涯规划、信息资源共享等现实问题,导致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人等岗位、岗位等人”的问题长期并存。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为推进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持续深入推进就业信息化工作:2003年,为应对非典疫情对就业的挑战,建设“就业信息网”;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升级为“新职业网”;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出“24365校园招聘服务”。各省各高校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升级就业网站,扩大互联互通。这些探索与实践,在促进部、省、校三级统筹、实施数字驱动创新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
一是管理业务割裂。各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缺乏一体化设计,招生、培养、就业等高校管理部门“各自为战”,培养与就业不协同、招生与就业不联动,无法实现就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二是开放机制缺失。高校、政府、企业作为高校就业体系的主体,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链条,校内与校外未有机融合、育人与用人未高效对接,优质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利用和共享;三是数据共享困难。各级人才培养系统、就业管理系统、用人单位数据管理标准和规范不一致,平台间没有互联互通,信息未共享共用,统计难、报送难、核查难仍然成为困扰基层就业工作的痛点。
从技术上破解“人等岗”与“岗等人”的难题
推动就业数字化建设,构建精准就业体系,需要从技术上破解“人等岗”与“岗等人”的难题,做到“四个立足”和“四个支撑”。
一是要立足打通毕业生求职通道,支撑一站式就业管理服务。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深化数据融合,构建开放的、共享的、一站式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扩大学生求职意向、薪资和地域需求等就业需求数据以及招聘需求、行业性质、地域分布等用人单位需求数据的采集渠道,面向学生及用人单位提供快捷检索服务;精准分析匹配学生专业特长数据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数据,面向学生提供精准的岗位推荐服务;支持发布职位、筛选简历、参加招聘会、与毕业生线上互动交流等个性化服务,面向用人单位提供网上一键签约服务。
二是要立足打通学生培养全过程,支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全面记录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成长数据,涵盖学生学业成绩、社团活动、项目竞赛、科研成果等在校期间成长数据,为学校建立丰富的人才培养数据库,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基于学生培养过程数据,从学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认知、个人发展等多个维度精准刻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画像,为每位学生指明适配的就业方向,为一线辅导员“精准帮扶”、院长书记“精准指导”、学校领导“精准督导”提供抓手,让就业指导服务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三是要立足打通学生就业全链条,支撑反馈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目标。以“互联互通”为原则,生成各学院、学科专业、生源地、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实时监控和统计,一键上报各级政府部门;同时,招生培养信息、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用人单位评价等数据要联动,就业结果及时反馈作用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招生和人才培养,形成高效的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四是要立足历史数据挖掘分析,支撑管理决策服务。激活学校积累的海量历史就业数据的价值,组织大数据、公共管理、社会学等领域相关专家成立课题组,整理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贯通、分析历史和现在的就业大数据,展示趋势、挖掘规律,特别是反映人才成长、学校办学特色、社会需求的变化规律,形成多维度的智能应用,从而对进一步研究高校办学、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等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在更高的层面、更宽的广度上利用就业大数据,反馈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治理模式向“数治”转变,促进教育治理效能的提升。
用信息化全面赋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西安交通大学主动变革,不断创新,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7年就开始开展就业信息电子化管理,1996年建设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05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实现了网络签约。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进行技术对接,以实现“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全员参与,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管理,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全方位联动的精准化就业”为目标,研制了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高校版”。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平台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建立部、校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疫情发生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利用信息化平台保障了全体毕业生“云”就业,为学生提供“零接触、零疫情、零距离”的精准就业服务,助力学生走上理想职业之路,学校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攀升,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度达99.97%。
面向未来,高校应系统谋划,重点围绕扩大就业、精准辅导、拓展服务等层面,深化与国家24365就业服务平台联动,深度挖掘平台资源,深层开发服务主题,加强资源共享,加快平台使用,加大正面反馈,坚持制度和技术创新并重,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强化治理、构建规范、涵养文化,用信息化全面赋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