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让三秦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08月05日  03版)

    连日来,陕西西安国际港务区内汽笛声声,一列列中欧班列“长安号”满载着机械设备、服装鞋帽、电子配件等货物,在这里集结出发,奔腾驰骋,一片繁忙景象。这里是我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陆港,也是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掀开中国与世界发展新的一页。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站在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2012年至2021年,陕西经济总量由1.45万亿元增长到2.98万亿元,从全国第16位提升至第14位;广大三秦青年在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战场上踔厉奋发,建功立业……10年来,陕西以拼搏奋进的昂扬姿态,努力让这片古老的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热带雨林式”创新平台孵化“硬核”科技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陕西拥有110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时指出,现在国力增强了,我们仍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陕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隅,聚集着一批“响当当”的硬科技企业。它们共同依托的“中科创星”,肇始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着力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是我国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专业平台。

    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看来,他们构建的是一种类似“热带雨林”的孵化新模式:在转化科研成果时,更强调“雨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多样性,尽力给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其自由生长。

    2011年,光机所光纤传感组课题负责人、33岁的张文松走出“舒适区”,创办了西安和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已是全球知名的变压器绕组荧光光纤温控系统品牌商,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省市以及欧洲、非洲等国家。

    “‘和其光电’基本与光机所的硬科技孵育生态体系同成长、共发展。”张文松介绍,和其光电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自成立以来,公司的营收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攀升,从几十万元到去年的1亿元,员工也从7个人发展到200多人。

    “中科创星对科技产业规律的透彻理解和把握,使其提供的‘保姆式’孵化服务全面又便捷,一步步辅助企业壮大,加快发展。”张文松说。

    截至目前,由光机所投资孵化的硬科技企业已有近400家。在陕西,这样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已达1450余个,在孵企业1.7万余家,从业人员4.4万人。孵化形成的多个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活水。据最新统计,科技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11年的52.07%提高到2021年的59.5%。

    让“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

    让“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是陈亮和课题组同伴的梦想。38岁的陈亮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育种研究领域的青年专家,同时兼任“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秘书长一职,负责联盟成员在小麦研究及其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创新、交流合作等日常事务。

    作为我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16年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联合建立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陈亮所在课题组负责建设的“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农作物示范园”便是其中之一。

    “丝绸之路沿线是世界重要的小麦生产区。全力推进成员单位间的交流合作,就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陈亮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正在与哈方合作,将我国培育的优质作物种子通过试验向当地引种、推广,从而帮助解决制约当地小麦产量、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人才交流的加强,也有助于为其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高层次人才。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示范种植来自联盟成员单位的13大类、115个农作物品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4大类、9个作物品种。“相关合作也使我们的研究方向从单纯的种、收环节,延伸到了加工、贸易等全产业链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陈亮说。

    “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纽带,也因中欧班列“长安号”的不断发展更加紧密。2013年11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出,中欧班列“长安号”正式开通,为地处内陆的陕西打开了向西开放的窗口。近年来,这支从西安始发的“钢铁驼队”不断提速、扩线,国际货运干线增至16条,全面覆盖亚欧大陆,成为我国路线最全、开行最多、运量最大、成本最低的国际货运班线。

    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让企业在这个发展速度最快的陆路口岸寻找到商机。陕西老字号粮油企业——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按以前传统的公路运输,把货物运到到哈萨克斯坦需要20天左右,如今搭乘“长安号”,同等距离只需6天。

    从最初的年开行不足100列,到2021年开行达3841列,中欧班列“长安号”构建起一条连接中亚、西亚、南亚,辐射欧洲腹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陕西成为高密度交通网的中心枢纽、各类要素聚集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秦创原”打造发展新引擎

    2021年,为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潜能,陕西举全省之力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创新群体、创投机构,打造机制优、要素全、动能强的“科技创新生态”,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全国。

    在位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西咸新区,成永红教授团队发明了一项高端“储氢”技术——将氢储存在一种特殊材料中,能帮助氢能源车在加油站、便利店购买或更换“储氢罐”,不需要现有的复杂高压气态灌注系统,补充能源比加油还快。

    不久前,在科技企业加速器的支持下,这项成果获得了第一笔初创资金,进入快速发展期。“能够专注于技术开发”让成永红信心满满。

    以“秦创原”为龙头,陕西整合打通各方资源,架构起包括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等领域在内的23条重点产业链,支持转型升级、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和科技型企业落地。一批批重点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及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以“秦创原”为引领,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据最新统计,2021年,陕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首次破万,同比增长38.67%;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340亿元,为10年前的7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