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沙家浜芦荡村,三位大闸蟹创业青年在检查蟹塘水草情况。
“苏时记”品牌产品。受访者供图
秋风刮起一阵蟹香。在江苏红色革命老区常熟沙家浜的蟹塘里,80后张坤夫妻与95后合伙人周邦兴正在打包发货大闸蟹。
80后小伙张坤是徐州沛县人。2008年,他从常熟理工学院毕业后,回徐州跟着父亲从事机电工程行业的工作。几年下来,张坤积攒了不少人脉。
岳父曹雪云在常熟承包了30亩蟹塘,每年大闸蟹拿到批发市场卖,经常遇到被批发商“杀价”的情况。
张坤心里慢慢酝酿了一个决定:他要回到芦荡村,帮老丈人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以“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为特征,味道鲜美香甜,也曾经因为“洗澡蟹”等事件饱受争议。
张坤认为,要让更多人买到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必须用品质博得消费者的好评。
2014年,张坤接过岳父的“担子”。作为大闸蟹养殖的“门外汉”,他的“小店”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实体门店,直接选择利用朋友圈进行销售,他成为一名螃蟹“微商”。
他发现,虽然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但那时候用微信的人并不多,“当时微信里只有100多个好友”。这些好友便成了他第一批瞄准的客户。10年过去,现在微信里的好友已有近万人。
作为“蟹二代”,张坤说,与“蟹一代”的最大区别在于营销思路,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只有差异化才能实现价值的提升”。
2017年,张坤创立公司,并注册运营企业短视频账号,通过拍摄视频和线上运营,短短3年,他把影响力做到当地大闸蟹行业前几名。
当时熟醉产品还较为冷门,其味道鲜甜有黄酒的香气,主要是用黄酒和酱料混合制作。张坤看好这是个“大有可为”的行业,便将赛道转移到熟醉产品。经过推广,熟醉产品得到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偶然一次机会,张坤的客户和他聊起了大闸蟹的“富硒”概念。
客户称有亲戚是做这个行业,已在富硒水果的产业中做得相当成熟。
客户好奇,能否在大闸蟹当中也引入“硒”的元素。
张坤一听就萌生兴趣,他主动查询资料,了解到富硒技术在农作物上已经应用得相当成熟。
他介绍,所谓“富硒”,就是把纳米硒元素混合在饲料中,如牛肝、玉米、鱼块。大闸蟹摄取含硒饲料,在成长过程中,硒元素聚集到螃蟹身体的主要部位,渐渐成长为“富硒蟹”。
通过富硒养殖蟹,不仅使得阳澄湖大闸蟹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还可以增加大闸蟹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还原阳澄湖大闸蟹鲜美的本味,实现提质增效增收。
95后周邦兴是张坤的合伙人。2019年,他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国内某顶尖科技公司做大客户经理。
那份工作需要他经常出差,奔波在全国各地拓展业务,这锻炼了他对市场的认知,学会了如何和客户建立关系。
周邦兴曾经是张坤的合作客户,2020年他们就有过业务合作。当时,周邦兴需要品质好的大闸蟹供应,便通过抖音平台了解到张坤,希望能够到他的蟹塘考察,张坤表示很欢迎。
第二天,周邦兴就从深圳赶往苏州,深入考察了养殖基地和产品品质,第一次合作就签下几十万的合同。
之后,他俩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周邦兴辞职后,在上海成立一家贸易公司,从事当时热门的跨境电商。
后来遭遇全球性新冠疫情,他便把主要业务放在国内市场。那时起,他想起来张坤这位“老朋友”,表示有意愿加入大闸蟹事业。
张坤当时正处于业务扩大期,听到周邦兴的想法,诚挚邀请他加入团队。
周邦兴说,大闸蟹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美食。研究生期间,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常熟水利和基层组织研究,这为他后来涉足大闸蟹行业提供很多灵感。
他研究发现,沙家浜大闸蟹养殖区域古时候称为“横泾”,这里水网密布,连接阳澄湖和长江,是大闸蟹的必经之地。可以说,大闸蟹是沙家浜地区在历史变化中独具特色的产物。
如今,张坤的妻子曹琼也加入螃蟹小店的打造中。她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芦荡村人,由于是本地人,很多时候和蟹农打交道,都是她出面帮忙牵线。
江苏省派驻芦荡村第一书记童乐介绍,目前芦荡村65%的村民都从事大闸蟹养殖,芦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螃蟹村”。目前芦荡村围绕“一中心四片区”规划,以芦荡村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点,建设了红色教育区、文旅休闲区和乡村研学区等,把“芦荡火种”作为全新的IP,推出芦荡火种体验园等场景体验项目,打造出农文旅融合的“红色+”乡村旅游“新名片”。
在进村的马路边,文化墙上被刷上了螃蟹、鱼虾的彩绘,可爱灵动、栩栩如生。村里还在原址上修复阿庆茶馆、新四军养伤处等点位。
为了服务蟹农,阿庆茶馆开设了“早茶门诊”,会有专家坐堂,蟹农们可以带着螃蟹、水草、塘水来找专家。门诊邀请市镇村三级专家,根据村民们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5点到8点半,面向蟹农解答疑难杂症。
今年上半年,张坤和周邦兴共同谋划的品牌“苏时记——时令好物集”正式成立。
用文化赋能螃蟹产业,传递人文价值。合伙人周邦兴的想法和张坤不谋而合。他认为,“苏时记”需要在中华几千年广袤的历史长河中,发现一些可以借鉴和传承的元素,把这些发掘出来,保护好、利用好。
周邦兴希望有一个文化载体来呈现他们的内涵,借鉴非遗工艺,打造出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
他调研发现,互联网在“触手可及”方面,仍然弱于线下门店。
因此,他们尝试打造一个文化空间,游客可以达到时间和产品的双重体验,领略到与互联网销售不一样的感受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