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专业:在世界“棋盘”上体会快意洒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06月23日  09版)

    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工作,涉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开展外交事务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定义元素。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惊艳世界,中国“外交天团”走北美、访欧洲、到非洲,成为外国媒体报道中的“常客”,直观地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

    在很多人眼中,外交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不少选择外交学专业学习的年轻人,最初其实并不清楚:这门学科要学什么?自己未来是否能承担起“守护”国家荣誉与尊严的重任?毕业后如果没能成为外交官,其他发展路径是否仍然宽阔?

    就上述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专访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外交学教研室主任樊超副教授,为即将报考大学志愿的高考生提供专业性的解读。

    中青报·中青网:外交学是一门怎样的专业?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相比有什么不同?

    樊超:外交学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国际行为体如何通过谈判、交涉等和平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处理国际事务。简单地讲,外交学就是研究外交官的业务和技术,研究偏向于工作流程和技艺,属于微观理论。

    国际关系则指国际社会各类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一般状态,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等。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而国际政治偏指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关系,是从政治视角解释国家间关系和互动结构的学科。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更偏向于对规律和宏观状态的研究,属于宏观理论。

    中青报·中青网:什么样的同学更适合学习外交学专业?

    樊超:学习外交学,大致需要三个维度的素养。

    第一,要对外交或国际事务怀有浓厚兴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是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引领我们不断探索的根本动力。

    第二,要对知识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积累,有突出的学习能力、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外交官身负国运、纵横捭阖,这就要求外交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博闻强识,又要知行合一,更要温文尔雅。

    第三,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忠诚、使命、奉献既是对外交官的要求,也是当代外交学子应有的素质。唯有心怀祖国,方能放眼世界;只有牢记使命,才能不忘初心;只有敢于奉献,才会投身外交。

    中青报·中青网:学习外交学专业的乐趣和难点在哪里?

    樊超:外交学的乐趣是多元的,会因人而异,但离不开这样几种情形——在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中感受大国博弈,以世界为“棋盘”、以列强为“棋子”的雄心壮志;在情报学当中体会抽丝剥茧、凭借蛛丝马迹洞察对手心思的快意洒脱;在外交礼仪中获得多元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和深厚意蕴;在外交战略中寻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豁达开朗。

    当然,难点也有,主要体现在要学会、具备“共情”能力,这是对人类性情、思维和情绪的极大挑战。所谓“共情”,就是理解当事人或外交对手的优势和难处。唯有如此,才能走出“阴谋论”的窠臼,洞察对手的疏失错漏,察觉更为复杂的动机,找到挽救外交关系的更多可能性;也可以在“经济决定论”之外体会政治逻辑对国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外交学学习是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观察视野的过程,对个体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需要学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豁达的心胸。

    中青报·中青网:网上有评论说,外交学专业课程设置有些“虚”,您对此怎么看?

    樊超:我不这么认为。以外交学院的外交学课程为例,每一门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根据真实的外交实践总结凝练而来,既承担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也承担外交部青干班和定向培养生的课程培训,直接服务于国家的外交事业,因此课程内容并不虚浮。

    近几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开设了一系列网络公开课,比如在“智慧树”平台投放了《外交学概论》,在学堂在线、爱课程、慕课MOOC、“智慧树”等在线平台投放了《当代中国外交》等核心课程。欢迎热爱外交专业的同学先睹为快。

    中青报·中青网:学了外交学,毕业后只能从事外交工作吗?

    樊超:外交官有“杂家”之称,外交学作为交叉学科,特别讲求知识体系的全面和完备,因此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外交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多元的,除了服务国家的外交外事工作,还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外贸、传媒、智库、科研院校和军队等多领域就业。比如说,在其他领域,外交学院近年涌现了黄健翔(知名体育评论员)、黄炜(央视主持人)和杨宇军(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等许多优秀校友。   

    本报北京6月22日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