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用‘共产主义’为团命名,就是希望党的青年组织永远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共青团作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如何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充分激励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是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升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必答题。华南理工大学团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在思政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打造“多维场景”、凸显“青言青语”、激活“动力效能”,以“讲故事、青年听”的叙事逻辑让党的创新理论更聚人气、接地气、冒热气。
一、打造“多维场景”,把理论“讲活”
面向青年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要把青年在党和国家发展前进事业中的生动故事、历史成就和使命担当表达出来,让当代青年能够在历史中对标、在发展中传承。学校深挖党史团史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出一系列以“红色甲工”为内核、以学校百年办学发展为主线的多维场景,将一代代华工青年在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鲜活案例融入理论诠释,增强新时代华工青年对理论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归依,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显鲜味、时味。一是以艺术场景叙述历史。创排以甲工校友、革命先辈周文雍为故事原型的话剧《红色甲工血色浪漫》、歌剧《刑场上的婚礼》,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阮啸仙等青年运动先驱为主角的微话剧《觉醒》,以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为主题的舞剧《微光》,将党史故事、发展成就融入形象生动的艺术精品,让学生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更好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二是以人文场景彰显精神。学校至今保留着40多处蕴含革命抗战精神的人文史迹,结合建党建团重大时间节点和学校建校百年庆典,推出校园红色史迹和重要纪念地研学线路、初心·校史馆、红色甲工英雄群像等“场景化语言”,组建“沉浸场景”的校史讲解队伍,并将其作为各类主题党团日活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抓手,通过“情景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现场感”,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感悟真理、汲取力量。
二、凸显“青言青语”,把理论“讲深”
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熟知朋辈群体的困惑需求,校团委结合常态化思想理论学习,将青春元素、青锐活力、青年话语融入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变得更贴近生活、更深入青年。一是融汇青年学思践悟的收获。学校组织“青马工程”学员、“习语心传”学生党员宣讲团,通过集体备课设计20门精品理论课程,以“小切口”讲好“大情怀”,累计开展“青马进支部”“党心述芳华”“星火聊园”等系列宣讲活动400余场,受众学生近7万人次;选取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典型代表以及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个人,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青春榜样分享会等重要场合,以亲身经历讲述科研实践、青春建功的先进事迹,从“身边事”讲到“国家事”,示范带动引领更多华工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是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对新的时代环境和青年学生“网上冲浪”的特点,学校坚持探寻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的叙事“新玩法”,拍摄《理想》MV献礼建党百年、一镜到底《青春的颜色》短视频献礼建团百年,录制《我宣誓》等“不忘初心 青春誓言”系列微视频,创作红色甲工连载漫画进军“二次元”领域,力争在青年学生和理论之间建立桥梁,引导青年学生更深层次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追求和情感温度。
三、激活“动力效能”,把理论“讲实”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面向青年开展宣传阐释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传递给青年,切实增强青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一是引导青年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青年学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受教育主体,也是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动员青年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春运志愿者”“清明义工”等国情社情民情观察体验和基层志愿服务实践,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主题实践,引导华工青年在以知促行的过程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也在以行拓知的发展中续写新时代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行动诠释。二是引导青年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校将党的“大理论”转化为“微行动”“微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探索,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落到“青年志”“青年行”,每年组织学生近两万人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投身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动员科研团队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痛点、用科技优势助力产业升级,将思想的“入脑入心”转化为行动的“青力青为”,孵化出一系列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项目,为国家和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